蔡望怀

学校创校名誉董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任厦门市副市长、厦门市政协主席、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会长等。1993年,在其倡导下,厦门市政协发动社会力量创办华厦学院,学校第一、二、三届董事会董事长。
 
创办厦门华厦学院的实践和思考

1993年春天, 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涌起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感召下,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教育之城”的激励下,同时也出于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即将呈现新的生机的认知,市政协倡导发动社会力量创办了厦门第一所民办高校,原名厦门市私立华厦大学,2001年更名为厦门华厦职业学院,2015年“专升本”后定名为厦门华厦学院。笔者参与和经历了学校从酝酿筹办到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有来自实践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现取其要者综述如下。

开启艰辛创业 从“小学”里走出来的大学    

1993年10月,学校正式招生149人,租用嘉滨小学闲置的校舍作为办公室和教室,被称为“小学里的大学”。就在这里,我们谈论着如何用一双“摇摇篮”的手去抚育“华厦”这个初生的婴儿。为了相互勉励,我们有时还会激情满怀地吟诵一些诗词名句,例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冲天起,便引诗情到碧宵”;还有《国际歌》的那个名句:“莫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在嘉滨小学里的华厦,有时会令人想起19世纪、20世纪之交居里夫人在法国巴黎的那个实验室,破旧、简陋、寒酸。居里夫人就在这样的一个实验室里奋斗了几百个昼夜,终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笔者并不是想要把华厦的创办跟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科学发现相提并论,笔者想表达的只是,如果没有那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恐怕是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

1993年6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办私立厦门华厦大学的批复》正式下达,决定拨付人民币30万元作为开办赞助经费,并且同意学校在未获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之前,其毕业生的学历在市范围内予以承认。这是对华厦开办的关键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华厦人殚精竭虑地谋划着自己的未来,筹措建校经费,聘任可用之才。为了适应生员增加的需求,1995年迁入厦门一中的“五.三”楼(租用),成为“中学里的大学”。之后两年,力筹资金人民币900多万元(含市政府赞助的300万元),终于在市政府划拨的曾厝安一方土地(约50亩)上建成了自己的家园,从此结束了华厦“寄人篱下”的历史。此后几年,学院呈现了展翅飞翔之势,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专业设置开始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科倾斜,办学质量稳步提高。2001年,学院被确认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属社会力量办学,国家承认其毕业生的学历,并可面向全省招生。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建成一批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实验基地,在民办教育界令人刮目相看。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Copyright(C) 厦门华厦学院 地址:厦门市集美文教区
邮编:361024 电话:0592-6276202 闽ICP备09004608